【三思言论集】→【三思藏书架】→《周期王国》          〖本书由柯南扫校〗

             7.制 图 人

     
  
  最初人们并未意识到,元素会构成一个理性的周期王国。虽
然18世纪我们就对氢、氧、铁、铜有所了解,至19世纪早期,已
有好几十种元素的领地被开发,但当时认为它们只是互不相关的
群岛,无规律地散布在浩瀚的大海上。的确,那时几乎没有理由
相信这些分散的岛屿有亲缘关系。

  周期王国的第一位制图人是德国化学家约翰·德贝赖纳
(Johann Dobereiner)。德贝赖纳生于 1780年,他是一位马车
夫的儿子,曾经跟药剂师当过学徒。他在耶拿大学担任化学助教
时注意到,有几位化学探索者在回忆他们发现某些领地的报告中
指出,领地之间存在着一种类似于兄弟的关系。他于1829年证明
了在群岛中有若干3个一组的岛屿,表明它们至少有表兄弟的关
系。德贝赖纳提出的这一元素三元组合,比那种看来在物理性质
和化学性质上逐渐变化的元素组合,稍稍跨进了一步。元素的三
元组合具有明显的特征,即中间元素的原子量是两边元素原子量
的平均值。元素亲族和位置之间的数据关系开始出现了。例如,
德贝赖纳在上述群岛中的某个地区发现铁、钻和镍是一个三元组
合(三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为26,27,28,原子量为:58.85,
58.93,58.69),于是周期王国地峡上的这个三元组合地带出
现了。在另外的地方,他发现氯、溴、碘(原子序数为:17,35,
53,原子量为:35.45,79.90,126.9)是三元组合,而钙、
锶、钡(原子序数:20,38,56,原子量:40.08,87.62,
137.3)是另一个三元组合,它们与其他地区的相应的三元组合
连成排,再不是一些分散的点了。

  从我们的观点看,区分三元组合并不那么困难,因为三个相
邻的元素都非常相似,也就是说,每个中间元素的两边各有一个
和它相似的元素。不过要对几十种元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就困
难多了。更大的困难在于,德贝赖纳的时代,人们只对周期王国
中的少数元素有过报道,资料极度匾乏,尤其是对原子量更是知
之甚少。德贝赖纳根据一些拼凑的资料,试图识别元素排列的模
式,但这些资料缺少大片大片的元素领地(或许还没有补上),
使用的也是可能产生误导的数据。他的成就则在于他设法从群岛
中辨认出那些局部的三元组合地区。至于三元组合为什么通过明
显巧合的原子量而相互联系,还很不清楚。当时这些组合看来没
有什么关系。由于我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立足点高,所以能辨认
出王国不同地区的三元组合关系。德贝赖纳和他的同代人着眼于
一些零碎拼凑的资料,当然看不出整体模式。

  提出上述元素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风险。固然有理由使
人相信这种关系,但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早期却几乎没有人相
信物质有其内在的模式。物质不像一些抽象的数字,物质是有形
的。抽象概念是智力的产物,是经过系统思考的,因而它必然具
有某种模式。另一方面,物质是构成地球的原材料,而不是臆造
的事物。物质是真实的,其组分可能是一个个挑选和鉴别出来的,
怎么能认为它们是属于一种抽象的模式呢?

  在最初认识到元素的组合模式时,甚至有人表示出轻蔑。直
到19世纪60年代,开拓出的元素领地达到足够大范围,才有可能
认识周期王国存在着持续性的周期变动。第一个总体模式是由法
国地质学家贝古耶·德·尚库尔托伊斯(Béuyer de Chancourtois)
于1862年提出的。他把元素排列在雕成螺旋形的圆筒上,顺着螺
纹安放24个元素。他注意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动,性质相似的
元素每隔7个元素出现一次。

  1864年英国化学家约翰·纽兰兹(John Newlands)提出一
种更好的二维排列模式,他排列了35个元素,从这一排列中很容
易看出现今周期王国布局的原型。纽兰兹的祖先是意大利人,他
本人于1837年生于伦敦。纽兰兹曾随意大利爱国主义者加里波的
(Garibaldi)将军的部队在那不勒斯打仗,有过一段颇具传奇
色彩的英雄历史,后来成为制糖工业的化学家。遗憾的是,他选
择并无把握的音乐比拟法报道他的观察结果。他提出,像音乐中
的音阶每8度重复一次和声那样,元素可以分为8个一组,并且,
每8个元素出现一次性质上的“和声”。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
的。回到我们前面的飞行高度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在王国
北部沿海地区,有从锂到氖8个领地。在纽兰兹时代,并不知道
惰性气体所属的东部海岸尚未露出海面,我们可以假想东海岸这
一低洼地并不存在,那么锂之后的第8个元素就不是氖而是钠,
这是碱金属的领地,明显地和锂十分相似。另一组8个元素,即
由钠向东跨过8格,如果海岸惰性气体的平地不计,我们就又回
到钠的另一个同族元素——钾。把这些元素领地按照它们的原子
质量(即原子量)排列起来,纽兰兹发现,每8个已知元素(惰
性气体是一个问题,留待以后讨论)产生一次性质上的“和声”。

  纽兰兹已窥见王国领地的布局。直到那时,除了德贝赖纳有
一些零星的类似观察结果外,有关王国领地的报道只限于分散的
独立岛屿。纽兰兹选用音乐比拟法发表他的观察结果,以致受到
他人嘲笑,这的确令人遗憾。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怎么能和音乐上
的和声联系起来呢?多么荒谬!莫扎特是否也选择化学上的化合
物作曲呢?海顿是否只需配制一些药水灌入人的耳朵就能使人
感到舒适?纽兰兹先生为什么不设法用字母顺序去排列元素呢?

  然而这些嘲笑和奚落并未使争取王国布局条理化的努力停顿
下来,有3位科学家继续进行探索,目的是使看起来荒谬的事变
为合理。一位是在皇家学院继承法拉第事业的威廉·奥德林
(William Odling),他后来成为牛津大学的化学教授。1864年,
奥德林发表了一幅王国示意图,这幅图与现代的一些王国地图非
常相似。其中大约有57个元素的位置至今仍可承认,只有一二个
元素所在地区并在一起,不能完全辨认。他还留下两处空白,明
显地表明遗漏了一些元素。可是奥德林大部分工作受到不公正的
对待,他的成绩很少受到称赞。稍稍令人欣慰的是,奥德林活到
91岁高龄,在早期的制图人中只有他到20世纪还健在,奥德林于
1921年谢世。


  图9 根据迈耶原图改绘的(比较完善的)新的原子体积曲线
图 迈耶原图绘制的是原子体积与原子重量的关系曲线,本图是原
子体积与原子序数的关系曲线。请注意数值的周期性起伏

  几乎就在同一时期,德国的朱利叶斯·洛撒尔·迈耶
(Julius Lothar Meyer)于 1864年证明,元素相互形成化合物
的能力随原子量而呈现周期性变化,并提出一幅简略的王国示意
图。他还研究了各地区元素的物理性质,特别是他能根据元素密
度和原子质量计算出每个原子所占据的空间(原子体积)。他标
绘出原子体积对原子质量的关系曲线,得到了区分元素的最基本
的参数,并把这些参数依次排列起来,结果发现了元素的周期性
变动(见图9)。纽兰兹的元素八元组合是可靠的,原子体积通
过一个峰值,在元素的八元组合后是另一个峰值,之后又是一个
元素的八元组合。不过,这时的周期变动有所改变,原子体积的
峰值间隔加大了,实际上达到了18个元素。因此,在已知元素的
范围内,原子体积再次出现峰值前,有一个长周期。迈耶揭示出
元素特性的周期变化规律,这是一种复杂的周期变动,可以把它
视为通过元素序列的波。迈耶的认识比纽兰兹推测的周期变动更
为复杂。纽兰兹仅仅领悟到元素周期变动的入门途径,奥德林和
迈耶则大约排列了60个元素,并进行了较为透彻的研究。

  远在俄国的圣彼得堡,化学家门捷列夫注意到同样的问题,
但他更多地应用化学观点去处理问题。显然他并不知道奥德林和
迈耶已取得的成就。门捷列夫看上去有点像狂热的修道士拉斯普
廷(Rasputin),名声也不相上下。门捷列夫出生于西伯利亚,
是14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在圣彼得堡,他显得直率、激进
和好与人争论。按照当时俄国的法律,他必须在离婚7年后才能
再婚,可是他没有做到,离婚不久就再婚了,所以被指控犯了重
婚罪。沙皇没有禁止他出入宫廷,理由是:虽然门捷列夫被认定
有两个妻子,但沙皇只有一个门捷列夫。

  这位沙皇唯一的门捷列夫当时已经知道周期王国拥有67个岛
屿(见图10),他认为这67个地区之间存在着化学上的联系,因
而可以把它们排列成一个整体。因为当时他只了解王国领土的三
分之二,他必须有勇气面对内心的想法,即考虑到可能有些地区
尚未发现。那么,让空白处留下来以后再填补齐全,先把勘探人
员领进王国总比由于错误的估计,硬把谬误搀杂进元素的排列模
式要好。据说,门捷列夫在撰写化学教科书时,打了一个短暂的
瞌睡,梦中还为解决元素排列问题冥思苦想。醒来,他立刻按照
梦中假想的最后模式,匆匆地画下了他的元素排列草图。这是发
生在1869年2月17日的一个故事。这一传闻可能和门捷列夫玩
纸牌游戏时的发现有关,据说他把元素写在纸牌上,横竖排列起
来。

  门捷列夫认为,原子量是元素唯一的基本特性,因为它不受
温度和其他可变因素的影响。他发现,按原子量逐渐增大的顺序
排列元素,则对许多元素可以有相当精确的了解,也有胆量在看
来需要的地方为一些元素留下空档。他将各个元素的领地布置在
矩形阵列中,类似于现今的王国布局。门捷列夫抓住了元素的相
似之处。第一个和第二个元素表兄弟位于从北向南的纵列中,和
现今王国中的情况一样。当我们从西向东行进时,各纵列中的元
素性质逐渐变化。现在,纵列元素称为族,横排元素称为周期。
与如今我们掌握的10O个左右的元素相比,门捷列夫当时只知道
62个元素,而在他首次尝试时,只把32个元素绘入了王国地势图,
这已足够表现出王国的布局。不过,他还得一处一处地对元素序
列进行修补,并凭着化学的直觉指正那些按简单数学推理所导致
的错误。按照原子量排列顺序,必然使同族元素出现位置上的倒
置,钴和镍是一例,碲和碘也属于这种情况。在这两个例子中,
显然是忽视了原子质量。门捷列夫凭着直觉把元素安排在更为恰
当的元素族中:根据各方面的化学特性,碘属于卤族,所以他把
这个元素调整到现在的位置。钴,非常简单,至少就化学直觉来
说是这样的,它应该位于王国地峡上的铁和镍之间,而不应按照
原子量的排列顺序安放。所以这些元素领地被安放在那些理应属
于它们的位置上。


  图10 门捷列夫时代已知的元素 阴影地区表示门捷列夫时代
已知的元素,与图15对照即可辨认

  为了使元素能归属于它们所适合的族,门捷列夫在图上留下
了一些空档。正如我们所了解的,这些空档指引着探索者去发现
那些未知的元素,于是在地球上很快地发现了准硅(锗)和准铝
(镓),德国人发现的锗和法国人发现的镓填补了周期王国的两
处空白。但门捷列夫也弄错了一些地方,他提出的有些空白地区
就什么也没有发现。

  门捷列夫绘制的王国地势图与我们今天使用的地势图有一点
不同,不过把元素排列起来的最初尝试往往与流传下来的形式不
同。首先,他并没有认识到王国有一个狭长的地峡,所以把所有
的元素都挤放在一个矩形的阵列之中。自从门捷列夫第一幅应该
说是著名的王国地势图发表以来,描绘图形的方法不断发展,直
到20世纪也没有完全定型。

  现代的王国布局图已经摆脱了以原子量为主的绘制方式,人
们不再根据质量排列元素,而是按照一个重要得多的定量数据,
即原子序数来排列元素。某元素的原子序数就是它的1个原子核
内的质子数(对原子量有贡献的中子数不计)。例如,氢原子核
含有1个质子,它的原子序数就是1;氦原子核内含有2个质子,
它的原子序数就是2;铀原子核含有92个质子,它的原子序数就
是92。

  这一含义明确的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上平稳地增大。同一横排,
原子序数由西向东增大;越往南排,原子序数越大。从原子序数
的角度看,王国地势图是一个平稳上升的平面,这个平面完整无
缺,自西北向东南朝上倾斜。通过一个横跨王国的周期,不会走
错步子。但若是按照原子质量排列元素,有时就要走错。即使在
南部的近海岛屿上,北面一排元素的原子序数也是一步一步平稳
上升的,然后顺着南边一排元素,原子序数升到更高的水平、假
如我们能把这个岛屿拖移到陆地,我们就能确切地知道应该把岛
屿上的元素安放在什么位置了。

  特别重要的是,由于王国中每个地区的元素,通过单独测量
都能得到一个序号,我们可以知道不会遗漏什么元素。如果在19
世纪末之前就形成原子序数的概念,那么当时就会知道紧贴着卤
族元素的东侧存在着一条尚未发现的狭长地带,因为在一个周期
的东端和下一个周期西首之间,原子序数存在着2的跃差。也由
于这样的原因,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周期王国西部沙漠以西没
有类似的尚未发现的地带,即没有被遗漏的大草原。简单地说,
这里的原子序数没有丢失。假定原子序数是元素排列的基本依据
(没有人会对此产生怀疑),那么元素的名次排列是完整的,至
少从1到109号元素是如此。

  一个原子序数联系着王国中的一个地区,这还意味着,我们
从南海岸起步,沿着开发的土地每走一格就可以根据测定的原子
序数标上一个序号,如果原子序数偶尔跳过2,我们就知道那里
漏掉了一个地区,可以留下一个空格。在南部海岸这一危险而寿
命短暂的地区,原子序数不是根据元素发现的顺序确定的,而是
通过一种专门的测定方法预测,并相应给出元素的所在位置。同
样道理,根据核结构知识,我们至少能知道王国亚特兰蒂斯群岛
中某个岛屿离开海岸的大致距离,因为第一个稳定的岛屿应该位
于原子序数接近115的地方。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出,所谓的亚特
兰蒂斯岛应该是群岛,而不是孤立的一个岛屿,因为据核结构理
论,还有一个稳定的岛屿位于原子序数接近180的位置上。

  给周期王国中各个元素领地确定序数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
那就是人们不会再去争论每个元素所在位置,虽然我们还会看到
有关元素领地其他方面的争论。的确,和当今所有的地图完全一
样,按照原于序数的顺序把王国划分成区,以前关于一些不定地
区,如钴和镍、碲和碘位置上的歧议即可全都消除,这些元素可
以回归到探索者凭借化学分析直觉预期能找到它们的位置上。我
们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原子质量与原子序数在多数情况下是同
步增长的,这基本上是好事,正因为如此,早期的制图人才掌握
了一个相关的原子特性,尽管它被后来的研究证明并非是原子的
基本特性。

  至于争论,共有3项,其中两项是化学方面的,一项纯属墨
守陈规。第一项化学方面的争论(小范围的,而非世界大战)集
中在南部近海岛屿。化学家们准确了解王国这一地区元素的排列
次序,并且知道一旦将这个岛屿移向海岸并插入陆地,它应该处
于什么位置。王国中各个地区的排列顺序完全取决于元素的原子
序数。不过,应该把陆地上的哪些地区切割下来并移向大海,则
取决于能够判断出哪些元素十分相似,可以形成彼此密切联系的
整体。对于岛屿的两端,特别是岛屿东端一些元素地区间颇为复
杂的关系,尚存在着分歧,因此,有些王国地图把稍有区别的几
排元素移向大海。在我们的王国地图中,是把大陆上最大的一条
地带移往大海,即为南海群岛中的一个特大岛屿。

  究竟为什么要把一些地区移开呢?原因是相当实际的,一幅
完整的王国地图实在太长,很难容纳在一页纸上。(有时甚至把
向西部沙漠过渡的地峡也丢弃了,特别当注意点集中在王国变化
的总趋势时,更容易这样做。我们不会采用这种删节太多的简略
格式,但你可能会碰到这样的地图,并因王国明显的残缺而困惑
不解。)

  第二个化学方面的争论是关于王国的最北部,涉及北部近海
岛屿氢所在位置。对于那些不喜欢近海岛屿的人来说,问题是应
把氢所在的岛屿移到海岸的什么地方。这里爆发了一场“大头派”
与“小头派”之间的战争。“大头派”争着要把这个岛屿移到
王国的岸上,使它成为邻近碱金属北侧的西北海角,这样做在化
学上有相当的理由。我们将了解到,这些理由是以原子的内部结
构为基础的,而原子间在结构上又密切相关。但有一点难以处理,
氢是整个西部沙漠中唯一的气体元素地区,把它的位置定在那里
并不合适。“小头派”则想把氢的岛屿往相反的方向移动,让它
和王国大陆卤族元素的北部地区相连,也就是给氦增加一个大陆
上的邻居,于是西北海角的范围将扩大一倍。他们争辩道,氢是
气体,在化学性质和结构上都和氦很相似。可是,把氢归并在这
一地区的论点与“大头派”显然难以处理的选择,几乎没有差别。
有些人采取折衷的办法,允许代表氢的地区出现在上述的两个位
置上。根据很久以前的观察结果,我们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分析问
题,在王国最初形成的边缘部位,即北海岸上,那里的元素与其
南面相邻的元素相比,有许多明显的不同,这表明王国存在着明
显的北部边缘。于是有理由推测,王国所有元素中最早发现的元
素是一位值得注意的外来者,把它移到岸上的任何地方都不合适,
不然元素之间的相似性就不真实了。因此,在我们的王国地图
(而不是在一些你可能见到的其他王国地图)上,氢的领地定位
在王国北部海岸之外。

  第三个墨守陈规的争论涉及到元素族的划分问题。横排上的
元素周期是很明确的,对此没有争论。由氢到氦标明为周期1,
然后下续的横排元素依次标明为周期2、周期3,依此类推。按照
这样的排列,可以把王国南部近海岛屿上的元素看做是大陆的一
部分,岛屿北侧的一排元素属于周期6的一部分,南侧的一排元
素属于周期7的一部分。在周期7的东面,人们正忙于开拓国土。
而对纵列中元素族的编排则发生了争议。门捷列夫和他的继承者
把西部矩形地块上的元素组列为Ⅰ族和Ⅱ族,把东部矩形地块上
的元素组列为Ⅲ族到Ⅷ族。地峡上的各列元素也被列为Ⅰ族到Ⅷ
族(记得曾一度将地峡上的元素集中到两个矩形地块中去并平均
分组),由此开始出现混乱。Ⅷ族元素具有特别明显的过渡性质,
而且混杂着德贝赖纳的模式,每排元素都含有三元组合。这似乎
很复杂,铁、钻、镍是德贝赖纳的典型三元组合,它们全都被归
入Ⅷ族。紧接着,铜被归入Ⅰ族,于是它就不得不与相距很远的
碱金属共用一个标号(这样的划分方法在化学上也有一些难以使
人信服的理由),而锌就不得不与镁和钙共用Ⅱ族的标号。为了
区别这种性质差异很大的元素,只能使用字母A和B。这样,碱金
属被定为ⅠA族,铜和它的同伴被定为ⅠB族,镁归为ⅡA族,锌
(大约相隔十代的一个姑表亲)归为ⅡB族。此外,卡瓦利埃
(Cavaliers)、朗德黑兹(Roundheads)以及所谓的“大头派”
和“小头派”也都在进行这项工作。卡瓦利埃采用上述的系统命
名法,朗德黑兹则把A和B对调了一下。按照朗德黑兹的方法,铜
属于ⅠA族,锌属于ⅡA族;德贝赖纳提出的过渡性三元组合元素
属于ⅧA族,惰性气体归入ⅧB族。而按照卡瓦利埃的方法,三元
组合元素归入ⅧB族,惰性气体在ⅧA族。另外还分出了一个被认
为独具特性的地区,在无化学反应的海岸上安置惰性气体,这就
是0族,没有罗马数字的标志

  我们可以断定,这样很可能造成混乱,物极必反嘛!王国的
监督人把国际间的混乱抛在一边,组成类似于联合国的一种组织
(IUPAC),商定应采用的系统命名法。他们提出一项合理化
建议;取消旧的元素排列次序,代之以新的元素排列次序。他们
采用简单的阿拉伯数字,以1~18这18个数字表示王国大陆上连
续排列的各个纵列元素,以数字1从最西端开始,以数字18在最
东端结束。这样就不再使用罗马数字Ⅰ~Ⅷ见和单独的0了,字
母A,B也不再使用。在这样的图幅上,南方近海岛屿上各纵列元
素都不标以族号,不过由于这一地区的元素彼此间在化学上几乎
难以区别,所以这样做不会有损实际性的内容。按照王国的“联
合国”分族方案,地峡上各个地区则有单独的族,编号从3到12。

  我们的王国地图采用了现在讲述的方案,但由于某些非常重
要的原因,保守派仍坚持老的分族办法。这些重要原因在我们研
究王国的管理制度时,将会显示出来。保守派认为,老的方案更
为直接地抓住了化学上的周期变动,而化学上的周期变动毕竟是
王国存在的主要特征。然而革新派看来似乎占了上风,虽然离胜
利还很远,但争论一直文雅地通过笔墨在进行。有关王国还有小
规模争论,王国西部沙漠地区还有隆隆炮声,但有迹象表明革新
派将取得最终胜利。不过,他们会尊重保守派,还不时要提一提
保守派意见的种种好处。

  这里还要谈谈系统命名法的最后一个要点。我们谈到过王国
东部和西部的两个地块,连接这两个地块的地峡,以及南部的近
海岛屿。令人毫不奇怪的是,王国的这些地区有其更为正式的名
称,每一个块状地区都如实地称为“地块”。这样,王国就正式
拥有4个地块,每个地块都有它的识别符号。在我们研究王国的
行政区划和管理制度之前,这些符号似乎有些神秘,因为它们来
源于一些专门术语。这里,我们要简单地加以说明:西部矩形地
块称为s地块,东部矩形地块称为p地块。由于目前看来很难理解
的原因,地峡称为d地块,而南部近海岛屿称为f地块。现在,可
以暂时认为这仅仅是联邦王国各地区的不同命名罢了。

  概括地说,关于王国的制图法目前就是这个样子。总之,王
国中各个地区根据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顺序排列着,横排的第一
周期至第十七周期和纵列的第一族至第十八族,共同构成s,p,
d ,f4个地块系列。

  然而,在深入研究王国的组织情况之前,我们必须强调,制
图学不是一门静止的科学。人们竭尽努力想把王国地图画得更为
精细,特别是也想像绘制地球本身的图形那样,把王国地图画成
三维的。王国是否和地球一样,是一个球体呢?能否像绘制立体
地图那样,把王国中的关系表示得更为清楚、明确并不只限于二
维呢?是否多维的图示比我们已绘制的投影式平面图形更加有效,
也更为准确呢?

  花一点时间到制图人家里去看看他们究竟提出什么方案是值
得的。大部分的方案已成为博物馆里的老古董,久已被人遗忘了,
对于我们在王国上空的航行也没有什么影响。我们了解到钱库尔
托伊斯(Chancourtois)曾把王国想象为圆柱体上的螺旋,这是
他神秘的所谓“大地螺旋”(telluric screw),碲(tellurium)
的领地位于中心点。(碲tellurium一词根据大地earth一词得名,显然是
很合适的。)这个螺旋造型以及稍后更复杂的螺旋造型,包括纽
结状的凹角螺旋和双螺旋,都巧妙地避开了中断王国连续性的问
题。在这些螺旋上,王国的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就像地球上的阿
拉斯加与西伯利亚那样面对面地接近起来。

  因为这是一个想象中的王国,无需仿造一个像地球那样的真
实王国的立体图形。关于用立体方法描绘王国的一种最有趣的方
案是风车叶片式的模型(见图11)。在这个模型中,s地块是车
轴,p地块在第二族元素和第一族元素之间从S地块伸出,形成一
张叶片;依次,d地块在第二族元素和第十三族元素之间从P地块
伸出,形成另一张叶片;p地块则从d地块伸出,形成叶片上的另
一张叶片。像这样,用同一方法处理王国的所有地区,那么有朝
一日未来的探索者如果发现了g地块,就能很方便地把它表示成
一张新的叶片。就这一方案而言,有很多变更方案。但所有的变
化都遇到了同样的困难,就像我们在一般球体上遇到的困难一样,
伸出叶片以后就不再是二维的了。


  图11 王国的一幅三维图 图中的四叶片模型由保罗·吉格罗
(Paul Giguere)提出。叶片代表地块。从图中可以看到一个侧
面。你不妨辨认一下王国的各个地区,图中标注了若干名称是为
了示范,便于你往下辨认

  完全可能找到一种描绘王国的方法,比现今已发现的任何描
绘方法都更为深刻。计算机所具有的直观显示能力,最终会把王
国的各种关系呈现给我们,比任何平面图形都更为生动、丰富,
更具参考价值。甚至可能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描绘方式,即分层描
绘法,这种方法比我们现在的想象要更加丰富。不过,谈到王国
的其他方面,我们还得回到现今世界,并采用那幅始终保留在记
忆中而且经常查阅的王国简图,这幅图是由德贝赖纳的元素三元
组合说、纽兰兹的元素八元组合说、奥德林的表格、迈耶的周期
变动说和门捷列夫的综合见解共同形成的。

______
  ①奥地利作曲家,1732~1807年--译者注
  ②这是古罗马儒略历法日期,相当于格里历,即现今通用的
阳历3月 1日
  ③“大头派”,指主张剥熟蛋时应先敲破蛋的大头,“小头
派”则指先敲破蛋的小头。源出英国作家J·斯威夫特(J.
Swift)的小说《格列佛游记》——译者注
  ④IUPAC,国际理论和应用化学联合会

【三思言论集】 欢迎给制作人来信:jasper_uk@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