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
学人文库
│
锋利论坛
│
联系信箱
│
留言飞语
灾变论注释
任不寐
第一章绪论:问题的诞生及其解决
一
(1)《舍斯托夫集》方珊编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12月版,P277。
(2)刘小枫在《中国文化的特质》一书的序言中说:“如果从形态的角度来看,所谓文化有两个层次,其一是指精神文化,亦即哲学、宗教、艺术所体现的某种精神意识;其二是指社会文化,亦即某一民族的历史中具体的生活方式、行为结构、社会组织、实用技术、民俗习惯、礼制宗法等。”《中国文化的特质》三联书店1990年2月版P6。
(3)余英时先生说,亚里士多德曾将人类知识分作三大类,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和技艺。同上。
(4)《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梁景和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P2。
(5)同上。
(6)参见《文化的解释》克里福德-格尔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
(7)《在中国发现历史》(美)柯文著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
二
(1)《评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李祖德陈启能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2)《历史的真相》<美>乔伊斯-阿普尔比林恩-亨特玛格丽特-雅格布著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1月版,P7。
(3)见《通过知识获得解放》〈英〉卡尔-波普尔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10月版。P4、5、62)我赞同这样的观点,并将在本书最后一章中详细讨论之。
(4)参见《批判的意义-马尔库赛、哈贝马斯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研究》傅涌军、王元军、孙增霖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我不同意马尔库赛和哈贝马斯的文化批判的诸多结论,但我赞同他们对“批判理性”本身的张扬。
(5)按波普尔的说法,“现代物理史可以由下面的、过于简化的方法来描述:唯物主义随着牛顿、法拉第和麦克斯韦而悄然消亡了。当爱因斯坦、德布罗伊(De Broglie)和薛定谔(Schrodinger)把研究方案针对物质本身的解释的时候,它超越了自己:用震荡、震动和波;不是物质的震荡,而是由力场构成的非物质的以太的震动来解释。但是这个方案也陈旧了,被更抽象的方案所取代:例如把物质解释为概率场的震动的方案。”与此对应,哲学也发生变化,“取代唯物主义的是物理主义。但它们完全不同。唯物主义认为我们日常的压推经历解释了所有其他结构从而解释了全部现实的世界,取代它的物理主义则是这样一种哲学,在这种哲学中,用微分方式,最终用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如尼尔斯-波尔Niels Bohr)宣称的不可解释的和不可理解的公式,来描述种种结果。”(《通过知识获得解放》P11、12)“物理主义”的常识对中国唯物主义的夜郎自大是当头棒喝,但我担心,波普尔可能夸大了科学史和哲学史、物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相关性”或对应关系,当我们研究人的历史时必需关注人不同与机械的独特性,比如人是记忆的动物。
(6)参见《东方专制主义》一书,魏特夫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7)参见《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书,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2年2月第一版。
(8)参见《通过知识获得解放》。
(9)参见《顾准文集》,顾准著。
(10)参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著。
(11)参见《儒教和道教》(德)马克斯-韦伯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3月版。
(12)参见《书屋》杂志1999年第4期。
三
(1)《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美)石约翰著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6月版。
(2)参见《中国的现代化》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版。
(3)参见《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布罗代尔著三联书店1992年11月第一版。
(4)《本雅明文选》(德)瓦尔特-本雅明著陈永国马海良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P405。
(5)《地理学与地理学家》<英>R-J-约翰斯顿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4月版P.51。“人类活动的性质受其所在自然状况控制。这种理论就是环境决定论,它起源于达尔文的研究工作。……美国地理学家W-M_戴维斯在其著名的地貌发育侵蚀轮回学说中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在环境决定论者的著作中,自然选择和适应的观念构成他们论证其理论正确性的依据。……在19世纪初叶环境决定论者当中,为首者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他的学生,美国地理学家E-C-森普尔在她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书中的开篇即宣称:‘人类是地球表面的产物’。……在法国地理学家们----他们是历史学家L-费弗尔的信徒----的领导下,可能论者提出了一种理论:说明人类能判断环境为他们提供可供利用的可能性的范围,以及能选择最合适其文化发展的程度。……环境决定论与可能论争论继续到20世纪60年代(斯佩特、E-亨廷顿、G-泰勒等等)。”
(6)参见《极端的年代》(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
(7)《宗教哲学》黑格尔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10月版P207。
(8)参见《历史的真相》。
(9)《理性的探险》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蒂利希的一本著作。
(10)《恶-在人类暴力与残酷中》(美)罗伊-F-鲍迈斯特尔著东方出版社1998年12月版。对“恶”的研究非常重要,我在本书中将为鲍氏众多的研究方案补充一个新的解释:恶更多来自恐惧,来自对抗恐惧形成的主动自卫和思维定势。
(11)《知识考古学》〈法〉米歇尔-福克著三联书店1999年6月版P2-3。
(12)参见《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格尔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
(13)参见(11)。
(14)参见《行为主义》〉〈美〉约翰-布鲁德斯-华生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版。
(15)灾变论自然批评葛兰西或萨义德先生查己知人地攻击的“文化霸权”论(参见《东方学》爱德华-W-萨义德著三联书店1999年5月第一版。)那种霸权并非不存在,但我将努力说明,即使存在“文化霸权”,但远比“政治霸权”文明得多。我不理解,这些东方主义者,这些“勇敢”的后现代主义者,当他们苟活在坦克霸权里或狼狈逃离坦克霸权以后,为什么反抗“文化”的热情总是高于反抗“坦克”的热情呢?“斯德格尔摩病症”和“傅利叶变态心理”都无力提供充分的解释。
(16)但我不完全同意波普尔关于“自然的演进与人类毫无关系”的判断,因而也不同意他的“历史研究和历史观点是不可能检验的”这一从上述判断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特别是在“特殊的”自然演进环境中,人类历史可能深受自然史的影响,比如自然灾害极端严重和频繁的情况下。但自然对人的作用是“影响”而不是“决定”;自然事件对人类历史的介入可能表现为改变或强化人类创造历史的某种创造方式,但仍然是人在创造历史。
(17)《历史主义贫困论》P3。〈英〉波普尔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8)参见《历史主义贫困论》。
(19)空想共产主义者欧文的名言,用以取代“拳头的革命”。
(20)《人类死刑大观》〈法〉马丁-莫内斯蒂埃著漓江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P6。
(21)参见《历史主义的贫困》。
第二章中国历史的灾变结构
二
(1)《中国的气候及其极值》林之光著商务印书馆1996年2月版P4-5。
(2)《亚洲自然地理》刘德生等编著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版,P123。
(3)同上。
(4)同上,P9。
(5)同上。
(6)参见《皇权与中国社会经济》,萧国亮著新华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
(7)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
(8)《洪荒启示录》齐东飞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第一版P.164。
(9)《中国大洪水:灾害性洪水述要》中国书店1996年12月版P.1.
(10)《剑桥中华民国史》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2月第一版P.353。
(11)《洪荒启示录》175-177页。
(12)《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9月版。
(13)同上。
三
(1)参考《天生反叛》(美)弗兰克·J·萨洛韦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2)参见后文“敌人意识”一节。
(3)《鲁迅杂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2月版王得厚钱理群主编P.229-230。
(4)《名人自白-我在文革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邓瑞全主编1999年1月版P.755。
(5)参见《储安平文集》,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6)《草原帝国》(法)勒尼-格鲁塞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版P1、2、6。
(7)《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P.110。
(8)《论美国的民主·上卷》托克维尔著商务印书馆出版P.320。
(9)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10)《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著商务印书馆1961年11月第一版P.276。
(11)《革命的年代》(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P130。
(12)江苏人民出社,1997年1月第一版。引用此书的资料并不等于我赞同它的全部观点,如,作者关于中国几个帝国时代的意见(与黄仁宇先生的观点有相同之处),我感到他们夸大了中国不同朝代文化的差异性而贬低了中国文化的历史稳定性。谢氏在这本书的中译本序中说此书的目的是:“反击某些错误思想。些人幼稚可笑地认为中国是孤立的并相信所谓中国人之惰性。非常遗憾的是,为了铲除这些错误思想,尚有许多事情要做。”这基本表达了西方自马可·波罗以来,经莱布尼茨、伏尔泰以及李约瑟等思想家善良和美丽的愿望,他们的目的之一是为在西方文明体系内进行文化批评寻找一个参照系。他们似乎正确地提出了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似乎也正确地得出了结论。但我不认为他们同样正确地成功解决了问题,他们并没有为他们的结论成功地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常识基础。此外,他们的一些结论显然是偏颇的,比如他们夸大了中国文明中的科学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价值,事实上,中国文明正是作为这两种精神的对立面而存在的。在一定意义上,这些思想家在中国支持了他们在西方一直竭力反击的东西;在东方,这些蒙昧主义的拉圾在他们的眼里盛开出了鲜花。这真是世界思想史上一桩讽刺剧,中国的公民们(如果有的话)在这个由西方矫情的思想家和中国权力主义者的联袂主演的闹剧里,只有苦笑而已。
(13)《饥饿会重新扣响中国的大门吗?》P.185_186。
第三章灾民理性的社会文化(一)
一
(1)《地球上的人们-世界史前史导论》〈美〉B-M-费根著文物出版社1991年9月版。
(2)商务印书馆1963年9月第一版。
二
(1)参见《中国的现代化》P191。
(2)《自达尔文以来~自然史沉思录》〖美〗斯蒂芬·杰·吉尔德著三联书店1997年10月第一版P.64。
(3)《大灭绝~寻找一个消失的年代》许靖华著三联书店1997年1月第一版P.248。
(4)贞斯参见《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P501。
(5)北京大学版社1998年版。
(6)徐珂转引《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梁景和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P41。
(7)《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
(8)《中国社会史》,P13。
(9)参见《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P.72。
(10)《中国与美国》。
三
(1)《地球上的人们》P267。
(2)《中国社会史》P.14。
(3)参见《两个世界的撞击》。
(4)《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P.118。
(5)同上,P.116。
(6)《中国历代民食政策史》冯柳堂著1998年4月版P1。
(7)胡适就持这种观点,参见其著《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P.243。
(8)《晚年毛泽东》陈明显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第一版。P.251。
(9)商务印书馆1981年6月第一版。
(10)《经济分析史》(美)约瑟夫-熊比特著商务印书馆1991年11月版P112。
(11)《地球上的人们》P296、297、298。
(12)上述资料参见《中国古代农书的经济思想》新华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13)《中国历代食民政策史》P59。
(14)参见《革命的年代》P114-115。
(15)《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实证研究与政策选择》朱泽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12月版P3。
(16)《东史郎日记》(日)东史郎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版P136。
(17)《牛津基督教史》约翰-麦克曼勒斯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第一版P170-171。
(18)参见《儒教和道教》P46。
四
(1)参见《东史郎日记》。
(2)参见《日性良知与月性良知》(美)默里·斯坦因著东方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
(3)参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访谈录》高小勇编。
(4)参见《市场或政府》〖美〗查尔斯·沃尔夫著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2月第一版。
(5)参见《中国的过渡经济学》盛洪主编三联书店1994年6月第一版。
(6)参见《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著三联书店1994年11月新一版。
(7)参见《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英〉卡尔-波普尔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二卷P142、143、144。波普尔说:“正如列宁很快明白的,马克思主义不能对实际的经济问题提供帮助。把现实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现,或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成是现实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反映,是一种纯粹的政治胡扯。……这些所谓的新经济政策,以及后来的各种实验----五年计划等等----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宣布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没有任何关系。……马克思的宏大的经济研究,甚至没有触及到一项建设性的经济政策(例如经济计划的问题)。正如列宁承认的,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几乎找不到一个论及社会主义的经济词句……原因在于,马克思的经济研究完全是属于其历史预言的。”
(8)《法哲学原理》〖德〗黑格尔著商务印书馆1961年6
©2000-2001 All Rights Reserved思想的境界(sixiang.com)
所选文章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学术交流之用;转贴传播请保持文章完整并注明出处。
本文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