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样,极左派虽然被迫不可向“后门”射箭,但这不意味着他们把弓收起来。在那个时期内,他们在政治战斗中没有停止过利用某些知识青年。1974年1月28日,正是批林批孔运动初期,江青写了一封信给河南省“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公社”的知青。有着这么一个特别名字的公社,是把大李庄乡范围内的某一公社所属的3个大队单独划出来成立的。当初就有农村知识青年毕业后回来安家落户参加农业生产,就是这种经验给了毛泽东一个机会在1955年写下那著名指示。该公社理所当然地成了使用知识青年的典范,从1955年的35名农村知青,发展到1976年的千余名农村及城镇知青。模仿毛(或说是帝王)的作风,江青派了她的一个亲信浩亮p.133立即把信送到了该公社。浩亮声称,这封信也是给“全国知识青年”的。江青越过负责这方面工作的行政机构,企图在下乡运动的政策中插一手,扩大极左派在知青这一特殊社会阶层里的影响。她要求那里的知青积极参加批林批孔,还恭喜他们取得“坚持乡村的伟大胜利”。言外之意很清楚:返城就是失败。不过这一主题概念到1976年才得以公开扩展。江的这封信经知青办的渠道传遍了全国。然而信没有在报刊上发表,因为周恩来示意把此事压下来,以限制影响的扩散。这封信显然是极左派针对知青的总体行动的一部分,树立典型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除了我们上面谈过的,还有两个模范也值得一提,一个是辽宁的,一个是上海的,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因为那两个地方是极左派势力的大本营。
吴献忠1968年在抚顺中学“毕业”(之前曾是红卫兵运动的积极分子),随后下了乡,在农村她对农业生产以及对宣传队工作无比热诚,表现突出。她多次拒绝回城,甚至拒绝应招进大学,这是她获得光荣称号的最主要原因。后来她当上了公社共青团团委书记和党支部副书记,但是她拒绝当脱产干部领取工资,宁愿继续挣工分。毛远新听说了这位女知青,决定把她树立为典型。1973年2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出了有关她的事迹的文章,题为“扎根农村干革命”,从此这就成了极左派的主要口号之一。1973年8月她还作为代表参加了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9月14日《辽宁日报》撰文称颂她为“反潮流”英雄。
1969年4月,年方17岁的朱克家就从上海去了云南南部边境地区的西双版纳插队。他首先是名汉族好青年,愿为少数民族献身,给他们带去文明的曙光。他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不仅学会了说还学会了写傣族语,另外还掌握了农业技术。1970年12月他搬到爱尼族居住的山寨,那里的生活条件更艰苦。他帮助建立了一个小小的水电站,令穷苦的爱尼族人能够用上电,此外又帮他们缝补衣服、修理农具。他是寨子历史上的第一个理发师傅,同时还讲课当教师。他因此得到山寨农民的一致好评。1972年被推荐去上大学,但他拒绝了。1973年3月,p.134姚文元在上海听说了这位知青的事迹,立即派了两名记者飞赴云南。他们两人各自写了一篇过分夸大的赞扬朱的文章,同时又帮他完成另一篇,题为“我深深爱上边疆的一草一木”。这三篇文章首先发表在上海的两份报纸上,然后就刊登在1973年5月20日的《人民日报》上,跟着全国各大报刊都转载了。在姚文元和张春桥的干预下,朱在4月被吸收加入共产党,8月就作为代表参加第十次全国党代会,而且在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是最年青的一个。后来,他被安排进入王洪文组织的“工农干部读书班”深造,王还单独接见了朱。1974年5月朱升任云南省批林批孔办公室副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共青团云南省委书记。1975年1月他参加了第四届全国人大,而且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朱克家晋升的速度与广度都是史无前例的。
吴献忠和朱克家两个都是“扎根”农村的典型。正如曾经谈过的其他典型,他们属于与极左派政治上有千丝万缕关系的那群知青。既然得到了急速提升与极度荣耀,他们就得作出报答,从此忠心耿耿为后来的四人帮鞠躬尽瘁,充任他们的马前卒,向敌人开火。
知青婚姻这个棘手问题同样也受到“两条路线斗争”的影响。从1969年到1973年底,政府鼓励知识青年推迟婚事,主要是出于经济的理由。文化革命中当局无暇顾及节制生育政策,直到1970年才雷厉风行地重新抓起来,特别着力于推行晚婚政策。从1950年起,法定的结婚年龄为:女方满18岁,男方满20岁;但到了1970年代,实际上把婚龄推后了很多:城市青年为女23岁,男28岁;农村青年为女23岁,男25岁。在这种情形下,知青在1970年代还没有遇到什么婚姻问题,即使理论上把他们列入农村行列也不会有问题。此外,当局也很清楚家庭计划生育政策直接冲击了农民的传统思想习惯,所以很希望知青能作为宣传标兵树立执行这项政策的好榜样。另一方面,如果知青结婚,就会牵涉到住房的开销,政府不愿被迫面对出现的那一系列问题,因为明摆着发下去的补助费是远远不够支付的。在1973年夏的工作会议上,周恩来特意过问这件事,和邢燕子及侯隽这两名女知青模范谈话,向她们询问安置一对新婚知青夫妇得花多少钱。她们算了算,估计需要700到1000元。这个数目一定把周吓坏了,他跟着就在大会上表示:p.135知青可以等些日子再结婚。他认为,刚下农村的知青不到20岁,可以等七八年,或者十年才结婚成家。他还夸奖另一名应邀来参加会议的女知青模范徐敏光,她28岁了,仍然保持单身。这样的态度分明是从经济角度考虑,但违背了要求知青一辈子在农村安家落户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