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目錄 作者 圖片區 申請基金 ENG  
 

學運始末
人物
專題
新聞界
文獻
八九民運大事記
二十年大事記
申請 "人民不會忘記"
基金
香港記者協會

戒嚴令下的採訪 徐佩瑩‧何展鵬


掙破樊籠的新聞報道。 陳木南攝

戒嚴令甫一宣布,直撥香港的長途電話線路,也突然撥不通,對需要繼續即時為香港觀眾報道北京最新情況的電子媒介記者而言,不啻是很大的考驗,幸而還有同事在上海採訪,與他取得聯絡後,再經他向香港報道北京消息。

電視台記者與香港的新聞報道員採取了問答的報道方式。這種電視台內戲稱為「打電話問功課」的方式,好處在於毋須在報道末尾加上一句「某某在北京報道」的尾巴。當時,我們估計這樣可避免予北京當局有「證據確鑿,查明屬實」的把柄。而電話對答,現場感較強;但缺點是如果京港同事之間欠缺默契,則對答間易有矛盾,一些未經證實的消息會誤以為是事實。

提到未經證實的傳聞,不能不談「李鵬下台」的消息。香港新聞界有一種不成文的慣例,就是在香港收到外地的消息,一般是會將這些消息用外派記者的名義發表。在一般情況下,倒是合用的,要一個以香港為基地的記者,臨時調派某地,即掌握當地的局勢與聯絡,即時採訪到重要消息,決非易事。外派記者對這樣的安排,一般都感到無可奈何,以至無法異議。

但「李鵬下台」的消息,情況十分特殊。消息來自香港,但在京採訪的記者卻無一聽聞。這次派往北京的記者,不少在當地已建立了良好聯絡,如果消息屬實,絕不會聽不到半點風聲,派京記者自然與香港的同事據理力爭。不幸的是,只有很少數的香港傳媒機構,充分信任在京記者的判斷;但也許在這場大是大非的事件面前,強烈的善良主觀願望,在某些時候淹沒了冷靜分析。

一些未經證實、但流傳頗廣的消息,是否應該採用,又或如何處理,幾乎是記者每天都要面臨的難題;在這樣一個消息封鎖的地區,求證一些例如高層領袖變動的新聞,幾乎是沒有可能的事。

能處身在這大時代的洪流,自然是十分興奮的,但在港家人和朋友的思念,卻構成壓力。在北京工作期間,思妻念兒的記者為數不少,但因為工作時間實在太長;亦顧慮到致電回家,要面臨苦勸回港的局面,唯有減少撥電話回家的次數。部分為免家人擔心,索性不告知家人此次行程,但這些方法,都未能稍減家人懸念之情。

同事之間,對於在戒嚴令下如何採訪,亦有些爭論:例如遇到民眾堵截了軍車、士兵的場面,是否應匿在較隱蔽地方拍攝?軍隊動手打人,記者應否冒生命危險前去採訪?畢竟,在香港出發時,對北京出現的突變,是毫無心理預備的。

何展鵬飛機爬升,北京雖然已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我們的心,仍掛念水深火熱的老百姓及學生。我們在他們最需要我們的時候離開了他們!不知道他們日後的命運又如何?

窗外,黑漆一片,已麻木的腦袋,浮起一幕幕畫面。彷彿,又聽到北京老百姓與學生的聲音……「你們是哪一個單位?啊!香港來的,好極啦!請將我們的消息傳回去,如實報道,多拍一點鏡頭……這裏的位置好一點,我來保護你,不用怕,盡量拍好些,辛苦你們啦!」遇到一些環境險峻的場面,學生總是叫我們快走!快走!我們的目標太大了。

是的,我們能夠在戒嚴令期間,順利完成採訪拍攝工作,實拜北京市民及學生的幫忙。因為電視台攝影記者要攜帶著目標頗大的電子攝影機,身份完全暴露,環境又不是那麼熟悉;可是看到學生與老百姓那麼勇敢地跑上街,又激發起我強烈的使命感,忘記了北京市政府對記者嚴厲的警告。

戒嚴令頒下最初幾天,開始時還有些擔心。其後,見到學生及老百姓成功堵截入城的軍隊後,緊張氣氛又平復下來。但我們採訪拍攝時,還是小心翼翼,視乎當地環境的可行性,以事發現場的群眾多寡為根據來判斷。

我曾經在不同的場合聽市民說:「群眾多的地方,便衣公安不夠膽抓人,老百姓也不會讓他抓。」北京市政府在六月一日透過外交部的定期新聞發佈會,由市政府發言人丁維峻在會上重申戒嚴令,並向中外記者公布了七點收緊新聞採訪的說明。

屠城前兩三天,整個北京城的形勢非常險峻,天安門廣場氣氛已不尋常,非學生糾察隊所能控制,多了很多陌生人穿插其中,連採訪記者及學生自己也察覺得到,很多外國電視採訪隊在廣場也受到嚴密監視。

五月三十日前門附近的北京公安局門口,近千名工人及學生,揮舞旗幟並高呼口號,要求盡快釋放他們的負責人,周圍的人亦加入聲援,當時的氣氛非常熱烈。公安局的揚聲器不停地勸工人離去,不要聽信讒言,有些公安更拿攝影機將情況拍下。

在這個環境採訪拍攝是頗為冒險的。果然,開動攝影機未及五秒鐘,已經有人查問我是那一個單位。起初我裝作若無其事,當作聽不見似的,但身旁那人不停地問我是那裏來的,我為方便工作也想趕快離開那兒,邊答他:「從香港來的。」跟著很快地聽見幾下按動相機「失打」聲回報了我。

拍電視新聞片需要不同的鏡頭──畫面──去組成一個故事。今次只拍了幾個鏡頭,還未能湊夠一個完整的故事,就遇上這種情況,雖然這已非第一次了,但今次的地點是公安局門口。來不及考慮,唯有冒險轉了一個位置,拍完其他需要的畫面便趕快離開。後來,聽聞一位日本記者在該處採訪的時候,被公安人員拆了菲林。

上一頁     返回頁首    下一頁
主頁 目錄 作者 圖片區 申請基金 ENG  

香港記者協會 © 2010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