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目錄 作者 圖片區 申請基金 ENG  
 

學運始末
人物
專題
新聞界
文獻
八九民運大事記
二十年大事記
申請 "人民不會忘記"
基金
香港記者協會

回去,人民子弟兵 翁惠玲


北京市民向軍隊提供食水、食物。 陳木南攝

在北京實施戒嚴令後,目睹過不知多少個學生和市民勸阻軍人進城、向戰士們遞冰棒、送熱飯的感人場面,深感著人民熱愛軍隊那種「軍民魚水情」的親切和真摯;可是,這一切一切,如同眾多北京市民和學生一般,都在六月四日凌晨目睹軍人荷槍實彈掃射手無寸鐵的市民後,在連串的衝鋒槍聲中被轟得支離破碎。

在頒佈戒嚴令後的頭幾天,軍隊調動入城的氣氛是那麼嚴峻、緊張,但是,數以十萬計的北京市民又是那麼齊心的走上街頭,與學生們一起在各個軍隊主要進城的路口,以血肉之軀堵截軍車。人們難以想像,在訊息傳遞不大直接的北京城,市民為著堵截軍車、保護學生,是那麼神速地從四面八方走上街頭,走到主要路口架設路障。那種齊心合力的高效率,令人感到驚訝。瞬息間,馬路兩旁的石墩,大型的公共汽車、水泥管和大鋼管──一切可以成為路障的東西都被推移到路中央橫放。他們毫不畏懼地躺在裝甲車的履帶旁,躺在坦克前的路面上,以生命來阻擋軍隊前進。市民又是那麼機智,什麼「前面修路、車輛不放行」等似是而非的指示路牌,在堵截軍車時都用上了。

在市民和學生的齊心合力下,大部分調進入城執行「任務」的部隊,在各個主要路口:盧溝橋、石景山、六里橋、呼家樓、豐台路和萬壽路一帶被堵截,無法進城;在這幾天,學生和市民勸諭軍人不要進城,遞水送飯的感人場面到處可見。

令筆者最難忘的是進入火車站採訪學生堵截軍人的情景。就在五月二十一日,戒嚴第二天,早上八時許,得知一列載滿軍人的火車已抵達北京火車站,我與兩位行家便匆匆前往。來到火車站,已經有百多名從廣場趕來的學生集結在站外,他們都是為堵截軍人而來的。以一列火車來運載軍隊,人數至少也有二千多人。但當時進出火車站的乘客仍人頭湧湧,心想,如果軍隊使用暴力就麻煩了,在估計到危險之餘,也希望進入火車站看個究竟。我們走到那群學生當中,問了幾位學生糾察,請求他們協助我們進入站內,他們都樂意幫忙。一位個子較高、膚色黝黑的男同學雖然聲音已沙啞,但仍多次向身旁協助我們進去的同學說:「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他們呀,他們冒險來採訪,就是幫助我們把事實真相公諸於海外。」說畢,這位同學還為我們借來了幾個學生證、紅布條。紅布條在頭上一結,我們幾個身份暫時變了蘭州、天津和南京大學的學生。我們試從幾個入口入站,但是站員見到我們的衣著裝束,不允進內,後來終於找到了一個沒人管的入口;拐了好幾個彎,終於來到六號月台。

路軌上停了兩列火車,其中一列是開往西安的,我們幾個人從火車廂之間的空隙穿過,抬頭一看,頓時嚇了一楞。噢!一列火車望不見盡頭,估計約有二十卡車廂,裝滿了穿著軍裝、便裝的軍人,中間幾列車廂放置的全是武器。鐵路軌上,站著一群、一群的學生,向著列車上的士兵講述在學運期間北京的情況,語氣是那麼真誠、懇切。一位女學生哽咽地向著士兵們說:「解放軍同志們,在天安門廣場靜坐的學生,有很多已經絕食七天了,我們為的是與政府對話,要求清除官倒,剷除腐敗;解放軍同志,你們會忍心拿槍對著我們這群手無寸鐵的學生嗎?」淚水不停地從她臉上流下來,她已泣不成聲了。旁邊的學生攀上車廂,張開幾份《北京晚報》、《科技日報》給戰士們看看有關學生運動的報道;一群群的學生你一句、我一句地講述國家現存的問題,勸說軍人不要做歷史的罪人,連列車服務員也加入了勸說行列。當學生再問軍人,若要執行命令,他們的槍口會不會對學生時,有些士兵沒有回答。他們的表情顯得那麼無奈,有些則嘆氣,有些則抽著煙,彷彿要把心中的抑壓透過煙霧宣洩出來;個別士兵也有回答:「我們的槍口是不會對著學生的!」有個別士兵則回答說:「你們要理解我們,我們要聽從上級的命令。」看著、看著、一些士兵從最初沉默無言,到最後亦被學生的說話所感動了,有的士兵把帶來的糖水菠蘿和汽水遞給學生,此際,彷彿車上車下的軍民魚水情又交織在一起了。

在隔鄰停著的一列開往西安列車,乘客們都看到這感人的場面,一些女乘客都不禁潸然下淚;列車開動了,學生與車上的乘客握手告別,「你們一定要把這裏的消息帶到各地去!」車上、車下,人們都示出「V」字的勝利手勢。很記得一位乘客以肯定的語氣說:「勝利一定會屬於我們的!」但願如此。

上一頁     返回頁首    下一頁
主頁 目錄 作者 圖片區 申請基金 ENG  

香港記者協會 © 2010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