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目錄 作者 圖片區 申請基金 ENG  
 

學運始末
人物
專題
新聞界
文獻
八九民運大事記
二十年大事記
申請 "人民不會忘記"
基金
香港記者協會

從理論到實踐的沈彤 蔡秀霞


沈彤

對於二十一歲的北京大學生化學系三年級學生沈彤來說,參加學運是理所當然的。他自小關心國是,且過去已參加過學潮,對於政治理論的認識,亦比一般的學生深。

參加今次學運的學生,都是懷著青年人的一腔熱血投入這股學運洪流。沈彤與別不同,他曾經參加過八六年學運,在北大,他也一直是學生活動的中堅分子,對於政治理論,亦有頗深刻的見解。

沈彤的父親是北京市政府的幹部,母親是醫生,姊姊在貿易公司工作,由於他的父親、姊姊皆畢業於北京大學,且都曾是校內的活躍分子,故此家常閒談,往往圍繞社會時弊與國家大事,加上沈彤的父母對子女十分民主,事事皆與他們商量,因此,沈彤認為他日後將走的路,家庭對他影響至為深遠。

沈彤認為有些知識不能單從書本上得到。例如民主與自由的概念,就必須從實踐中,才體會得到。他在中學時期,還只是個十三、四歲的黃毛小子時,便經常到北大探望就讀的姊姊,在旁觀察、學習姊姊與同學朋友間討論政局與時事,當他進入北大唸書後,成為校內各大小學生社團研討小組的中堅分子。

沈彤指出,北京近年所發生的學生運動,他都有積極參與,例如八六年底、八七年初的學運,他便跟姊姊在北大組織活動。他說,以他的性格,以及他自小受家庭薰陶與教育,參加這些運動,對他來說是理所當然的。

今次北京學運其中一個口號,是反官倒反貪污。高舉拳頭大聲疾呼的年輕學生們,他們的父母大部分都是國家幹部,而國家幹部大都涉及官倒及貪污的,難道他們要反自己或同學的父母嗎?這個問題,筆者曾詢問過不少當時在天安門廣場上絕食的學生,包括沈彤與吾爾開希,他們在回答問題時卻露出矛盾的微笑與惘然的神情,但答案都差不多一樣:「我們不管了,我們現在是搞理想,我們要改革整體的腐化現象,個別的犧性:算不了甚麼!」這種犧性精神,在學生中很普遍,沈彤亦不例外。

對於今次學運,沈彤認為它的最大意義不在於它的具體得失,而在於人民與學生對民主的自我教育過程,因為中國幾千年來都是一個封建社會,由一個朝代取代另一種暴政,若推翻現政府而換上另一政府,她在開始時可能很好,但到後來還是一樣的腐化。

因此,沈彤認為改革中國最根本的方向不是推翻現政府;也不是中國幾千年來的農民革命,而是要改革政治體制,人民要不斷地成立新的壓力團體,繼而改變不良體制。若體制不變,縱是打倒了現在的李鵬,另一個李鵬還會上來,打倒了現有的官僚,新的官僚還一樣出現。故此,最近流行的
「新權威主義」,沈彤認為只是封建思想,不良體制下的產物。一個國家單靠政治強人來支撐,無論在目前或將來都是可悲的。

沈彤屬於沉靜思想型,他不太愛說話,不愛出鋒頭,因此,他與他的好友、校內另一位政論社團活躍分子王丹一樣,在今次學運中負責幕後策劃與推動,沈彤與其他學生領袖的組織才華在今次運動中盡顯無遺。

在今次學運中,沈彤在北大學生籌委會主要參與秘書處、宣傳部、印刷部,以及《新聞導報》工作,其中《新聞導報》對今次學運的影響十分重要。京城各派勢力皆欲利用今次學運而有所得益,不少人主動向導報提供消息,尤其趙紫陽的親信,差不多北京高層每次會議之後,馬上便派人將會議內容送給北大學生。最顯著的例子莫如北大學生收到楊尚昆在黨政軍的講話,於五月二十九日立刻將三份貼在廣場一帶。

由於沈彤對政治理論有認識,加上他思考冷靜與辯才出色,因此,他代表北大加入北京高校對話代表團,與北京市長和市委書記對話,他並代表對話團到國務院請願。當學生舉行絕食時,北大的學生拒絕讓他加入絕食行動,希望留下他作為背後策劃與對話的重要棋子。

雖然沈彤參加政治活動是極之嚴肅與認真,但他畢竟是年輕人,也有年輕人的天真與頑皮的一面。

沈彤原本喜愛文學與藝術,但他認為通過學習科學,可令他對事物的理解更有分析能力及邏輯性,因此,他考進北京大學時,便選修生化,但他所讀的課外書,絕大部分都是關於文學與政治理論。兩年前,他為了更了解自我,曾到電影學院修讀且拍了幾齣電影與電視片集。

沈彤在學運未開始前,經已申請了美國波士頓的大學,並獲得簽證,他還預備在今年八月到美國唸書前,與巴西籍的女友一起從北京乘火車到莫斯科旅遊,然後南下歐洲,最後以巴黎作終站。想不到世事難料,他原來打算到巴黎浪遊,今天卻變為逃亡,跑到花都與學運戰友吾爾開希等一起向世人控訴中共暴政,茫茫前路,不知何日可返家園。

沈彤在五月底時曾說過,若中共不批准他出境留學,他便會被迫留在中國作民主鬥士,為中國民主前途而奮鬥;若中國讓他到美國留學,他便如小沙進入大海般,專心在外國鑽研學術,不過,世事難料,他亦想不到會逃亡外國,而且是在外國繼續為中國的民主而奮鬥。人生無奈,往往不能自主。

上一頁     返回頁首    下一頁
主頁 目錄 作者 圖片區 申請基金 ENG  

香港記者協會 © 2010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