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上出現俄文標語。 冼偉強攝
五月十三日,北京為數約二千的大學生開始絕食,這是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訪問中國,進行三十年來首次高峰會談的前兩天。
五月十三日,北京為數約二千的大學生開始絕食,這是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訪問中國,進行三十年來首次高峰會談的前兩天。
五月十三日,北京為數約二千的大學生開始絕食,這是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訪問中國,進行三十年來首次高峰會談的前兩天。
自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逝世以後,學生運動經過「五˙四」遊行而轉入另一個低沉期,極需尋找另一個凝聚點。五月十五日至十八日戈爾巴喬夫與中國高層領導會晤,世界各地記者雲集,正好提供大好機會,學生藉此向政府施加更大的壓力。
一些參加絕食的大學生強調,他們的行動與高峰會談無關。其中一位說:「我們並不反對高峰會議,我們並不想藉此製造事端,難為國家。」另一位學生說,他們可以暫時離開天安門廣場,避免妨礙在人民大會堂門外舉行歡迎戈爾巴喬夫的儀式。
中共總書記趙紫陽五月十三日下午與首都工人代表座談時表示,希望學生在戈爾巴喬夫訪問期間,維護國家的尊嚴和利益,保持理智;他並透露,在六月中舉行的全國人大常委會議,將把學生和工人群眾關心的事列為議程。
絕食的學生沒有接納趙紫陽的意見。當問及他們的行動可能使中共黨內的「改革」派領袖,如趙紫陽等,置於不利處境,一位學運積極分子說:「我們不是從中共內部權力鬥爭角度來看問題。」另一位絕食學生說,學運自有其發展規律,不可以「人為」地改變。
北京學生欲利用戈爾巴喬夫的訪問,引起世界的注意,這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這位富有改革形象的蘇聯領袖來訪的鼓舞。他們悲慟開明的胡耀邦逝去之餘,把他們對政治改革的渴望,投射在這位蘇共領袖身上。
戈爾巴喬夫訪京期間,在天安門附近的街道牆壁上,可看到一些有關他的小字報。內容主要是讚揚他推動改革、熱情及開放言論。曾接受訪問的學生都說戈爾巴喬夫在推動改革是「比較了不起」,且把他跟中國領導人作比較。一位清華大學物理系學生說,中國領導人,包括鄧小平,也想推動改革,但行動則不及戈爾巴喬夫的堅決。
接受訪問的北京大學生承認他們對戈爾巴喬夫的了解不深。他們只是通過中國的官方報紙認識這位蘇聯領袖,對他了解片面。其實,中國學生的熱情主要不是來自對戈爾巴喬夫及蘇共改革和開放(glasnost)的深刻認識,而是對中國領導層在政治改革上猶疑反覆、對經濟改革陷入困境的失望的反映。
中國無可避免受到蘇聯及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內部改革的影響。中國與蘇聯的改革是從兩個不同方向開展的。前者主要先從經濟領域開始,然後擴及政治。後者則主要先從政治領域進行,帶動經濟。從經濟改革開放的程度及速度來看,中國十年來所進行的變革是蘇聯所不及的。但中國近兩、三年的經濟改革已經進入「瓶頸階段」,若不以政治改革來配合,將會停滯不前,甚至引發社會動亂。中國經濟本身陷入結構性矛盾中,而官倒貪污的猖獗,亦使人民深感不滿。蘇聯自戈爾巴喬夫在一九八五年擔任總書記以來,推行國家制度的政治改革,雖然內部阻力很大,但確實帶來了一些生氣。而戈爾巴喬夫才五十八歲,與中國年紀老邁的領導層相比,才算「第三梯隊」。
他富於活力,且又塑造了一個開放敢言的形象。由於中蘇兩國在改革上,歷來是互相補充借鏡,再加上戈爾巴喬夫個人的形象,中國的改革者及大學生,摒棄了兩國三十年來的積怨,以熱情看待蘇聯的變革。
戈爾巴喬夫訪華期間,受到大學生及一些市民的熱烈歡迎。示威遊行隊伍更豎起他的畫像及讚揚標語和橫額,例如「老戈您好」,「戈爾巴喬夫,北大歡迎您」。北大、清華等院校向蘇聯駐中國大使館要求,戈爾巴喬夫到校園演講。這位蘇聯領袖接受中國中央電視台訪問時透露,收到不少中國公民的信件,有些還邀請他去探訪。
儘管一般大學生對蘇聯改革開放政策,不一定有很深入的認識,但在知識分子心中,戈爾巴喬夫大刀闊斧的改革,正是中共所急需推行的。大陸知識分子劉賓雁六月訪港時表示,他在八七年時就與人議論過,中國能不能出戈爾巴喬夫那樣的人,結論就是並不是沒有這樣的人;而是沒有這樣的條件,即沒有人像戈爾巴喬夫那樣,割斷與老人輩的聯繫。除了老人政治的問題外,實際上,兩個社會主義超級大國面對很多共同的問題。
蘇聯的危機,同樣是社會上出現了停滯現象,形成了某種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機制:黨風不正,幹部與官員出現貪污受賄,弄虛作假,以權謀私等情況。戈氏提出欲解決蘇聯經濟改革的難題,必須進行政治改革,以提高群眾的積極性。具體表現出來的便是「民主化」、「法治化」和「公開化」,並強調民主是首要。蘇聯在三月間舉行七十年來第一次人民代表差額選舉,作為「社會主義民主」的一個試點。戈氏開放選舉,令「政敵」蘇共政治局候補委員葉利欽當選為人大代表,舉世都對戈氏表示欽佩。在中國改革派心中,更是別有一番滋味。
戈氏的勇氣,顯然在中國知識界及校園內留下深刻印象,相對之下,不斷以要根據中國的「國情」、「具體情況」進行改革,「不能存在一種固定模式」的說法,則常被視作推遲改革的藉口。
戈爾巴喬夫曾肯定中國學生對改革的熱情。他在中央電視台的訪問中談到中國年輕人堅信社會主義改革,並希望加速推行改革。然而與中國領導人會談時,他提到蘇聯年輕人也有些「頭腦發熱」,似乎在影射北京的大學生。據報道,戈爾巴喬夫向蘇聯官員表示,對北京學運不應過份樂觀,當時他說:「站遠一點研究,事態還在發展,遠遠還未到結局。」
社會主義國家改革引起的問題,中、蘇和其他執政的共產黨均要面對。加上戈爾巴喬夫必須珍惜得來不易的中蘇關係正常化,他不像西方領袖一邊倒地肯定北京的學生運動;但他也沒有像一些共黨領袖(如北韓、東德、古巴)般支持官方的鎮壓。戈爾巴喬夫的態度是他的位置使然,北京學生對他的愛戴,似乎未看清這位蘇共領導人的歷史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