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問:「餓你兩天看?」 陳木南
「五˙四」大遊行後,一位學生領袖在天安門宣布翌日復課,並說:「如果不復課,會給市民造成損害。」當天下午,當時的中共黨總書記趙紫陽對來京參加亞洲發展銀行年會的外賓,稱讚學生的愛國熱情,肯定了同學們提出嚴懲腐敗,要求民主的要求。許多同學的情緒開始平伏下來。
「我們應該回到校園,開始校園民主活動,從校園做起。」一位北京大學的同學對記者說。
接下來的幾天,學運陷入了低潮,許多同學茫然若失。政府對學生對話團的對話要求沒有迅速回覆,一些同學認為政府此舉有心拖延,而且在總書記肯定學生的愛國熱誠之時,扣在學運頭上「動亂」的帽子還未摘掉。情緒低落的同學,對再上街遊行已有點力不從心。
難道整場運動就這樣不了了之嗎?
王丹、吾爾開希,柴玲等學生領袖都在苦思冥想:不能讓同學的感情如此葬掉,必須重新燃起同學們的熱情,必須採取一種更有效的鬥爭方式,既要保持同學的熱熾情緒,又能引起政府和民眾的關注。
五月十日,王丹、吾爾開希、王文、馬少方、楊朝暉和程真六人,一起進膳時討論到今後學運發展的方向。席上有人提出應該考慮絕食,以尋求政府真正平等的對話,一如當年印度甘地,以絕食為國家爭取獨立和民族團結。(事後,馬少方和程真說他們以前看過《甘地傳》,他們對甘地的作為印象深刻。)這一提議立刻得到其他人附和,並一致同意先在北大徵集簽名,組織一個絕食團。
天安門廣場指揮柴玲日後說,在想到甘地之前,同學已有過絕食的念頭。「因為遊行,請願不奏效,就決定用生命來呼喚一下,看看政府究竟會是什麼樣子。」她說。
其實最早提出絕食向中國政府施壓力的是香港學生。
四月廿三日,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四名赴京代表,曾醞釀在天安門廣場絕食廿四小時,要求總理李鵬與學生對話。不過,計劃最後告吹。學聯代表曾與北大、北師大和政法大學的學生領袖交換意見,其中以北師大的吾爾開希最為贊成,政大同學也表示支持。但北大前研究生會主席、青年教師李進進則叮囑香港學生千萬不能這樣做,否則只會幫倒忙。
學生決定絕食時,顯然也看準了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數天後訪華這個機會。舉世矚目的中蘇高峰會議期間,若學生進行絕食請願,必然會引起世界的關注。不過,王丹後來公開否認他們想借外國勢力向政府施壓力。
採用集體絕食的抗爭方式,在共產黨掌政後的中國尚屬首次。對這種較激烈的手段,北京市高校自治聯會部分同學甚為反對,但絕食還是定下了,只是以個人自願形式參加。
五月十日當天北大便收集絕食簽名。起初願意參加的同學只有四十多人。王丹、吾爾開希等都很焦急,柴玲更難過得哭起來,她對同學說:「這次絕食是要看看政府的臉孔,是來鎮壓還是不理睬;看看中國還有沒有良心,還有沒有希望。」
當晚,「北高聯」草擬了日後廣為傳頌的《絕食宣言》,強調「絕食乃不得已而為之,也不得不為之。我們以死的氣慨,為生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