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目錄 作者 圖片區 申請基金 ENG  
 

學運始末
人物
專題
新聞界
文獻
八九民運大事記
二十年大事記
申請 "人民不會忘記"
基金
香港記者協會

心繫中華的嚴家其 黎錫勳

 
嚴家其

「在中國人民沒有公審鄧、李、楊反動集團以前,在人民沒有取得勝利以前,中國沒有國慶,只有國殤。」

香港市民終於在七月四日「六˙四」天安門大屠殺一周月的晚上,從電視螢光幕看到身穿藍色毛衣,臂纏黑紗的中國著名知識分子嚴家其,以肅穆的神情宣讀這篇「沒有國慶,只有國殤」的講話,證實他確已安全逃離大陸,流亡巴黎,過著他飄泊異國的生活。

誰會料到,事隔十六天之後,我竟可在萬里之外的巴黎,面對面的跟這位著名政治學者詳談他劫後餘生的經歷,對中國局勢發展的看法,以及今後的計劃。

此刻的嚴家其,較我在北京學運爆發前幾個場合所見的,面容更為瘦削,額上的皺紋也更深了!在整個訪問過程中,大部分時間,他的神情都顯得憂戚和傷感?唯有一次例外,就是談到他的學術研究工作和著作計劃時,嚴家其面上浮現了一絲滿有期待的笑意,或許,這使他暫忘流亡生活的現實,讓思緒重回學術殿堂的本業。

事實上,嚴家其熱愛工作的態度,正是導致他夫婦倆能夠逃過「六˙四」天安門大屠殺的原因。在六月三日的晚上,作為天安門廣場民主大學名譽校長的嚴家其,主持了大學的開幕儀式之後,他的夫人高皋希望在廣場與學生共度一夜,但嚴家其仍想回家繼續工作,終於,他們等到凌晨十二時許才離去,那時,木樨地一帶的屠殺已經開始了。

嚴家其透露:他正與夫人高皋合作,策劃撰寫一部延續《中國文革十年史》之後的《中國現代史》,起迄期由一九七六年到一九九零年,涵蓋自「四人幫」倒台、十年開放改革,以致八九年中國民主運動和以悲劇告終的「六˙四」大屠殺,將全部收納於他夫婦倆的這部歷史見證之中。

不過,此段以學生和人民鮮血鑄成的悲壯史實,不會佔去這本現代史的大部分篇幅,充其量也是一章,並且偏向於以學術研究的角度分析成因和影響,資料性的內容將不會太多。嚴家其說:已有很多人整理和紀錄這段史料,毋須由他來重複,不如把重點放於分析成因和影響方面。

嚴家其尚計劃獨力撰寫另一部探討中國日後政治發展路向的書,內容包括政、企問題、政制多元化發展、中國統一的前景,以及如何在憲法中納入邦聯制條文等。

著作等身的嚴家其談及他的著作研究計劃時,說話滔滔不絕,興緻特別高,嚴肅的表情也減去了幾分,彷彿告訴我,他的根就在這裏,只是現實迫人。

經過這次以血腥鎮壓告終的民主運動,顯然沒有改變嚴家其一貫對中國未來政治發展的看法,相反更堅定了他的主張,邦聯制、民主化、以至反對承襲了中國五千年傳統的君皇權威思想。

他認為中國日後的政治制度,將不能再單以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的觀念概括。嚴家其相信大陸、台灣和香港,會在鄧小平時代之後,出現區別性的社會制度,港、台兩地會維持自由經濟體系,但大陸將會發展成為一個混合體,雖然公有制仍佔一個頗重比例,但在產權所有制方面,將會發生變化,也只有改革產權擁有的方式,中國大陸才有新的發展希望。

但姑勿論三地的制度存在什麼區別,政治民主化的原則不應有分別,必須由人民決定政府的人選,並且擁有監察和罷免權。

此外,在訪問中,嚴家其很詳細的和我縷述了他跟趙紫陽的關係,澄清了外間一直指他是趙的智囊的傳聞。

嚴家其透露:在八六年九月至十一月間,趙紫陽、胡啟立、薄一波、彭沖和田紀雲五人,組成了一個「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小組」,其下設立了一個辦公室,由趙紫陽的私人秘書鮑彤任負責人,嚴家其當時確實被邀請,參加了這個辦公室的工作。

但嚴家其很清楚的表明,他與趙紫陽之間並不存在任何私人交往,而趙的作風,也不喜歡搞個人關係,每次都是準時才來開會,馬上進入討論,完了便走,不會與辦公室的人有特別接觸。

嚴家其說,他能夠成為政改小組辦公室的成員之一,純粹是當時他正出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研究所所長。既然是討論政治體制改革,他獲邀加入政改小組辦公室,亦是順理成章的事。

他透露在那段期間,曾經就中央政治體制改革提出相當多的建議,但最後獲接納的僅有一項,就是設立國家公務員制度。而趙紫陽雖然在外間予人旗幟鮮明的改革派形象,實際上有時也頗保守,而且對一些老革命家如胡喬木、鄧力群的意見顯得很重視。當然,鄧小平的意見,就格外受到趙紫陽的尊重。

嚴家其詳細交代跟趙紫陽的關係,予我的感覺是澄清他與趙之間並不存在私人交往,間接說明他在這次學運中挺身而出,發表宣言,組織「首都知識界聯合會」,以致批評鄧小平是八十年代的昏庸末代皇帝,完全是自發而起,並非在支持某一方面,捲入中共的黨內權鬥。

訪問結束之後,我苦苦思索嚴家其談到他的學術研究和著作計劃時顯著變化的情緒,對於一位以研究為職志的學者、著名知識分子來說,目前流亡異國,確實有另一種不能言傳的鬱悶感受,他再三強調,希望今後仍以學術研究工作為主,並且可以很快恢復,正說明嚴家其在努力衝破目前面對的禁區,準備在科學的「三無世界」之外,加入「流亡也沒有禁區」的積極進取態度。

上一頁     返回頁首    下一頁
主頁 目錄 作者 圖片區 申請基金 ENG  

香港記者協會 © 2010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