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於九月下旬出版,不到一個月,已售出近二萬本。可見在中國大陸政局暗湧浮現、變化萬千之際,香港人關心國是的熱情並無冷卻。
香港記者史無前例地集合起來編寫這本書,是為歷史作見證。我們不僅寫「六˙四」,也寫「六˙四」前後的局勢及其牽連的種種問題。
《戒嚴部隊調動內情》一篇原在本書大綱之內,因付梓時間緊迫,來不及包容;陳希同的報告內容疑點甚多,當時未及一一核對,故沒有收入第一版內。現在都作了增補和辨正。
正由於當時我們急不及待要「催生」這本書,出版後,發覺內容未臻完善;故初版不久,即著手籌備增訂版。除了上述增補外,編委會更反覆核查資料、修改潤飾全書,務求本書文字準確洗練。
本書作者亦參與修訂工作,編委會發了一次問卷,調查本書作者對自己及其他文章的意見。作者協助了文字校對工作。
「六˙四」後幾個月內,不斷有政治人物公開發言,勸諭眾人淡忘前事。也有一些輿論說經過了幾個月,更多資料冒出,香港人應修訂原來的「情緒性」看法。
北京仍處於戒嚴時期,不歡迎外來記者採訪,大部分新增的資料,源自官方報道。這些資料的可信性難以查證,我們也不打算無休止地增添資料,縱使事態有了新的發展,我們也寧願將那段歷史,盡量如實地凝固在我們採訪學運的那段日子。
儘管緊張的中港關係,使不少人修改原來的看法;可是本書作者沒有否定昨日的我,仍然相信自己的眼睛,堅持當日的觀察和報道。因此,本書的文章大抵維持原貌。
大多人要努力忘記。他們沒有想到,一次又一次重犯錯誤的人,就是沒有從歷史汲取教訓。血的教訓,我們至今不曾忘記。
本書收益將撥入香港記者協會屬下一個戶口,由記協執行委員與本書編委組成的一個小組,決定如何運用這筆款項。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十日